> 控烟资讯 > 禁烟:世博园内外成效差异

禁烟:世博园内外成效差异

 

中国戒烟网讯 对于世博禁烟的规定,几位从世博园参观回来的游客印象深刻:“里边是不是禁烟的?几乎没闻到过烟味儿!”

在园区工作了3个月的喷雾管理员老赵体会也深:每天上午入园前,他总是自觉地先在园外抽一支烟,随后挂牌进园。工作时想抽烟了,跑到厕所边的吸烟点,老老实实在那儿坐一会儿,边抽烟,边休息。然而,一离开园区,他便“原形毕露”,找到一家便利店买了打火机,当场在便利店就抽了起来。

同一个人,为何在园内园外表现得如此不同?同样控烟,园外究竟缺了点啥?

标志,能否更醒目一些?

老赵解释,从进园接受安检开始,“禁止吸烟”四个字便印在脑中。进了园区后,除了吸烟点,没有可以点烟的地方。在展馆里,全面禁止吸烟。饭店里,餐桌店面的醒目位置贴着禁烟标志。所有的工作人员,志愿者,都会对违规吸烟者进行劝导。就连手机短信里,也在不断提醒游客注意保持空气清新。在这里,吸烟,成了一种奇怪的行为。

市控烟协会专家举例,公共空间内,进门迎面就能看到的禁烟标志,就是醒目的;而在门旁墙上张贴或在吧台上放个席卡式的禁烟标志,这都是不醒目的。

记者日前对仙霞路百联西郊购物中心的多个商家做了一番探访,9个室内商家中,仅有顾客停留时间较少的斯沃琪专卖店贴着一张禁烟标志,且贴在门外1.80米高的位置上。其余8个与“吃”有关的商家,没有一家在入口处张贴醒目的禁烟标志。味千拉面,星巴克咖啡在店内虽有禁烟标志,或被广告遮挡,或贴在最角落的地方。在上海餐饮店中较早开辟吸烟区的“一茶一座”,虽然分设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。但中间只用一块A4纸大小的禁止吸烟标志分隔,吸烟区的人在吞云吐雾,非吸烟区的人不得不“照单全收”。

管理,能否更严格一些?

从香港来沪工作的林先生喜欢上海的一大理由竟是:在上海,可以随便抽烟。他到万豪虹桥大酒店的冠军酒吧与朋友约会,问服务员能否可以抽烟。服务员回答,应该是禁止的,但是我们这里没人管。

为什么在明令禁烟的地方,管理人员依然纵容吸烟,真的没人管吗?今年3月开始施行的《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》比1994年出台的政府控烟规章,新增了九大监管部门,各自对口监督一部分场所。然而,在《控烟条例》施行几个月后,全市竟未开出一张对个人的罚单,仅对南卫路的一家网吧开出了罚单。

管理部门多了,监管效果是否反而打了折扣,最终陷入了“多头管理,无人管理”的怪圈呢?以宾馆附带的酒吧为例,它是属于分管旅馆的文化综合执法机构监管,还是归分管餐饮业的食药监部门监管执法?市民要查找相关投诉热线有困难,有效监督更是难以着手。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,大多数负责控烟工作的执法人员都是兼职的。

服务,能否更到位一些?

控烟,不是一件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事。加强服务,也能促进控烟。

吸烟点,作为园区内的合法吸烟场所,管理部门的服务就没少下功夫。开园初期,园内仅有28个指定吸烟点,每处2组8个感应式点烟器。但点烟器损坏严重,吸烟点也不好找,不少游客只能一路走一路借火。

依据实际情况,园区内很快新增了一批明显的标志,引导参观者至指定地点吸烟;损坏严重的点烟器,立即被更换成了新的红外线点烟器,方便烟民操作;天气炎热,吸烟点也升级成了有棚,有座的吸烟亭,环境明显改良;在广场,厕所以及饮水处也增设了吸烟点,烟民们能方便地找个地方“过一下瘾”……周到的服务,将吸烟者都引导到吸烟点来,违规吸烟的明显少了,控烟的目的也愈显成效。

日前,本报一支志愿者服务队曾在南京路步行街上义务捡垃圾。1个多小时的劳作后,大家发现,垃圾没有捡到多少,烟头倒捡了几百个。尤其是花坛旁,都是掐灭烟头的灰印。这些灰印说明,烟民烟抽完后,找不到可以掐灭烟头的地方。如果能在南京路上专设几个吸烟点和白石烟灰缸,有了这样标杆式的吸烟点,烟民们自然会向这些地方靠拢,而在其他公共区域吸烟的人会受到周围的压力。

有人说,如果中国的每一个经营者都像芝加哥的企业老板一样,规定“25岁以下青年吸烟者不可能被提拔和加薪,经劝告戒烟无效者将随时可能被解雇”,那谁还敢吸烟?记者倒认为,现阶段更可行的是,学习世博会的管理方法,使上海的公共场所控烟切实见效。

禁烟:世博园内外成效差异:等您坐沙发呢!

发表评论

表情
还能输入210个字